长城汽车产业研究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毛欣玥

关于“附近性”探讨

[复制链接]

590

主题

759

帖子

2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毛欣玥 于 2023-2-16 16:34 编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LXqBJP_RiehJeZeRu6zcw《你好,陌生人》
有一些现象和问题:
1、“魅力”哪儿去了?30多年前,我们年轻的时候,吹牛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看谁的朋友多,朋友多意味着自己能力强、有魅力。现在年轻人的魅力该如何体现?

2、在宿舍里和办公室相处,却可以保持“准陌生化”状态,显然不容易。在这样的空间中,究竟是如何保持陌生化的?眼神、话题、禁忌、红线、时空的错开……哪些是刻意的努力?哪些是不易改变的习惯?

3、陌生的好处是什么?保持陌生,是因为害怕熟悉会带来伤害,还是说,是因为朋友意味着麻烦?难道今天我们最大的痛苦是来自亲密和熟悉,而不是淡漠和疏离?

4、社恐究竟恐在哪里?是因为觉得彼此在无意识的评判,因而产生压力?还是因为觉得要理解别人怎么想会很累?我们今天好像每一次偶遇都会成为一个事件。但为什么父母辈、祖父母辈不社恐?相比国内,为什么欧洲的年轻人不会出现大家坐在一起却低头看手机的状况?

5、为什么我们对远方的陌生人会有道德激情,而对身边的陌生人视而不见?是否是因为,所有别人的事都是闲事,所有自己的事都是正事,只有远方的事才是大事?这对判断日常生活里哪些事情值得去注意,哪些事情不重要,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

6、能不能晒晒你的交友地图?我的印象是,很多现在的年轻人有范围很小的闺蜜或死党圈,也在全球的网络上拥有网友,但似乎没有从邻居、同学、同事、球友、乐友、妈妈同事的小孩这些关系中生长出来的一般朋友。在以前,这种“一般朋友圈”是爱情出现的基础。那么现在的爱情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在没有共同一般朋友的情况下,通过交友软件匹配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你们会聊些什么?

7、有什么文艺作品抓住了你们生活的现实和你们的焦虑?反过来,有没有什么焦虑大家都有,却很少有作品去表现?

除了以上问题,欢迎你们告诉我任何你想告诉我的内容,特别是我产生了误解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0

主题

759

帖子

2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23-2-16 16: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毛欣玥 于 2023-2-24 14:09 编辑

【重复×】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LXqBJP_RiehJeZeRu6zcw《你好,陌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0

主题

759

帖子

2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12: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yU48ZoEy-x1neAsuNCLqg
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附近”的空间性、社会性及其隐含的情感性进行剖析,并就以“附近”为方法与类似的以“自己”为方法和常人方法学之间的区别,以及以“附近”为方法的创新性、适用性和田野性进行反思。

1、什么是“附近”,以及“附近”为什么变得重要?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去以家庭、单位为区隔的场所和范围,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功能加速退化,对居于其间的人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不断减弱,人们开始原子化地在城市中生存,并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多元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就此成为一个与异质性的陌生人不断簇集、交往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使人困惑不解,又可以使人欢欣雀跃,既可以让人喜出望外,又可以使人沮丧不堪”。
当把“附近”作为方法,作为研究的单位,我们才可以看到现代人生活的状态和全貌,并在日常的中心地带里探寻到非日常的例外

2、特点?空间性、社会性和情感性
① 在空间性上,“附近”有着具体的物理空间,但这一空间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边界(boundary)。“附近”充满了混杂和异质,人们在流动中不断关联出新的交集,交叉性强,因此拥有更多的人与物、人与空间、人与人多重并置之下的在地耦合性。
② 在社会性上,“附近”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性交集。
③在情感性上,“附近”凸显人和人各种交往、交流的网络纽带,并在意义层面形成人和人之间的联结。
a. 城市的“本真性”/“原真性”(authenticity);
b.最容易被忽略的情感延伸,是和陌生人的联结【”在齐美尔看来,陌生人不是外在于群体,而是“在一个有周围边界的群体之内流动”,是群体的一部分,却不为血缘或地缘的关系所固定。杜月也曾指出,“陌生人并非居无定所之人,他会逗留在某个空间并进入当地的社会生活,但是他的未来却无法由当前的社会群体所限定……与他交往的人仅仅可以确定他此刻的成员身份,无法将他作为一直在此的同伴与其产生关系”。】

3、对象
当以“附近”作为研究方法,去描绘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陌生人”时,他们是做家政的阿姨、送外卖的外卖员、装窗户和做家具的工人、在菜市场卖菜的菜贩、小区里值班的门卫保安等。作为在城市中漂泊无根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是跟“附近”产生紧密联系的具象的人

4、方法论
当把“附近”作为方法时,研究者首先是一个普通的人,与被研究者在共同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起或近或远的交集网络,彼此延续着可以互相理解的日常行动的规范和逻辑。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多频次的日常接触后,能够在已经掌握的故事脉络中,不断地拼接细节和延展范围,并在日常叙事的基础上凝练群体性的身份认同和关系性联结,进而激发出新的理论构想。
第一,研究者在关系场的中心。第二,研究者在关系场的边缘。第三,研究者在关系场的时间线上。

5、案例
以笔者针对“附近”外来务工者的研究为例。这些外来务工者在笔者的生命历程中有着或深或浅的交集,彼此相识的平均时间大约为3年。

6、案例
笔者提出抒情与深描两种田野实践技巧,重点突出“附近”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以及被访者的对话、衣着、表情、动作、惯习、关系、权力的不对等,等等,以期呈现出“附近”里的主体人物们具象化的生命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0

主题

759

帖子

2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12: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0

主题

759

帖子

2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14: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毛欣玥 于 2023-2-24 14:09 编辑

【重复×】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yU48ZoEy-x1neAsuNCLq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0

主题

759

帖子

273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23-7-21 1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更新】消费 回到街头
http://39.105.31.158/forum.php?m ... 3441&fromuid=17
(出处: 长城汽车产业研究院)

“街头”的变动和“复兴”有一个更明显的趋势——即便地产开发和运营者知道自然生长的街道很难直接复制,他们正在尝试把街头的设计和运营逻辑纳入商场和商业街区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长城汽车产业研究院

GMT+8, 2025-5-4 20:35 , Processed in 0.0259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