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Hv7CWVepK-6mdGZSUY9Eg
1、流行梗含义: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梗不仅是一种娱乐文化,更是一种时代的表达方式。更多人关注的实际是梗的内容所反映的时代思绪,而非梗形式上的特征及其变化。
2、现象:
① 春晚梗——随着春晚运作模式的变化,从造梗机器到如今融梗的年代,梗的内涵与当下造梗的逻辑已截然不同。我们随意举几个2010年前的春晚小品名梗,譬如 “宫廷玉液酒”“来是come去是go”“要啥自行车”“小锤40大锤80”“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等,大多数能够想到的名场面或金句,一提到它们,脑海中会瞬间回想至小品原本的情景之中,就如网友们常说的“你为什么可以发语音”一般。而梗与作品也正是呈现较为单一的对应关系。
② 最直接的案例,便是这几天《三体》的热播,林永健饰演的常伟思将军迅速出圈,并让网友直接与小品《装修》中男扮女装的天津大姐联系起来。
【逻辑分析:春晚“融梗”的逻辑所在——当春晚小品开始使用当年的网络流行语,梗便不再是与原出处深度捆绑的记忆点,而是成为对原出处带有评价色彩、在现实中能够对应其他场景使用的一套用法体系。】
3、分析:梗形式变化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吐槽用典文化内涵阶段):新世纪以来的“流行语”阶段。从“潜规则”“犀利哥”“范跑跑”等社会热点现象总结而出的特殊名词,到“神马都是浮云”“No zuo no die”(意为不作就不会死)“定一个小目标”“人类高质量男性”等互联网流行语。玩梗反倒以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面目出现,即意义在于用法。梗实际包含着大众对原事件或褒或贬的评价态度。这种态度固然无法上升为一种严肃的文化政治领域,于是妥协式地徘徊在伦理层面,成为戏谑性的道德评价,“吐槽”二字可以较妥帖地总结其特征。贴近传统文学中的“用典”,而鬼畜视频正是这一时期玩梗的典型样态。
第二阶段(口头禅表达情绪阶段):“奥利给”“集美们”到如今“拴Q”“怨种”“嘴替”“yyds”(意为“永远的神”汉语拼音缩写)等。梗也变得更像一种口头禅,在日常生活中辅以表达情绪,似乎其中已不包含任何文化内涵。目前梗的生产和使用大多在一种极具交互性和动态化的场景之中。它们简单、高效、有趣,更重要的是,其虽然不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但能成为在同一系统中交互双方都能产生共鸣的信息形式。可以说,时下热梗是年青一代文化语境中的“心领神会”。
4、值得思考的是,为何梗的形式内涵会流变至此,而它究竟需要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
将视野放大至网络流行语所依存的技术环境中,对待梗的态度,似乎也同样是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信任或怀疑:交互性的网络环境、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究竟能使我们走向更为理想的语言,还是在损坏着人们既有的表达能力? 【作者观点】这当然是一种折中主义的态度,但却不失为对待梗的最优解。无论是相信语言拥有自我进化能力的放任自流,还是一味反对当下流行语而提倡所谓“规范语言”的拒之千里之外,这些都未能真正参与到梗文化之中去。而只有亲自实践,才算真正明白什么是梗,也才能明白热衷于在梗文化之中娱乐自洽的年轻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