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的城市设计,是一种长期主义的表现。城市设计,表面上是讨论公共场所够不够好看,实际上是一套综合设计,需要考虑周全,体现美学价值之外,更在乎是否人本主义。“长效”,就意味着人对空间的使用周期要拉长到十年、二十年,保鲜期过后,是不是依旧能精神地“活着”、被一代接一代人所喜爱,同时无须管理团队大费周章来维持某种机械状。比起仪式感的地标广场,更朴素的、更微观的城市活动场地,才是真正属于民众的,营建出绝大多数的活力;在公园待上20分钟,就是不少人的精神快充。“留白填绿”下的场所,不再是城市建设的“配角”,而是长久被需要的柔软基建。
公共服务与角色意识是一种互利关系的构成,这取决于你有什么态度,对方就会根据你的态度来带入什么角色。一些城市空间、商业体做得好,是因为把商户和运营参与方当做“业主”,把用户当做“主人”,把自己当做“服务者”。当有了主人角色意识的人们进入之后,就会自觉地产生维护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会产生和谐的存续关系和人文景观。正如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城市的意义,到底是为了制造商业价值还是普惠性的大众服务?过去的年代,合理的城市设计虽然一直被提倡,但归根结底,大开发、大建设仍然是第一位。商业价值优先、直接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少有人会顾及精细化设计。
在追求高效、讲求“先完成再完美”的深圳,也开始出现颗粒度越来越细的惠民设施,比如宠物主题公园、又比如沿江高速的桥底。他们可以是城市里的大型绿地,也可以是街巷社区、大桥下的口袋公园,甚至可以只是写字楼附近的一棵树、一块草坪,都可以给人触脚可及的治愈。能给大家带来情绪价值和启迪,就是有用的设计。这些在角落里,突然冒出来的绿色空间,是城市释放给每一个普通人的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