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一众的“互联网流行病”中,无疑是更特殊的一个,它常常被简化为“注意力不足、拖延、启动困难”的症状,在这个人类注意力被海量信息快速瓜分的年代,被大众迅速认领,甚至成了“人均确诊”的时髦病,另一方面,这个曾经一度确诊困难的病,在信息流的推荐机制下,也让真正受其困扰的人群找到了出口,“原来自己以前的拖延,不是因为懒”,“整个人生都得到了解释”。
从ADHD博主分享的惯常表现,到网友分享的各类症状,互联网仿佛在推着你、催着你,让你“三句话确诊ADHD”:如果你做事经常启动困难,没有条理、粗心;如果你听别人讲话时经常分神;甚至是走路常常被门把手勾住衣服的人,都有可能一下子成了ADHD。
而得益于算法的推荐机制,学习成绩优异甚至是考入藤校的“高功能ADHD”的帖子,也往往获得了更高流量的曝光,不论博主本人在升学、课业过程中经受了多少折磨,经过社交媒体一轮又一轮的信息简化,都被缩减成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喜剧冲突的故事,“对于ADHD来说,考上985和保持半年拥有同一把雨伞,一样困难”,“天才病”的外号让ADHD颇具浪漫色彩,但也进一步摧毁了大众了解真实ADHD的可能性。
作为“时髦病”的ADHD同样也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商机,补剂商家的水军使用一模一样的文案,配着一模一样的电子病历照片,然后宣传着同一品牌的苏糖酸镁,就连网友日常分享ADHD感受的帖子评论区,也没有被水军遗漏,他们常常在这里一唱一和地爆出产品品牌和疗效。
而正式确诊ADHD对于成人来说,也意味着迟来的一份解脱和自我原谅,曾经登上热搜的话题“年轻人确诊ADHD如释重负”,对于真正的ADHD来说,并没有夸张的成分。多数人在进入诊室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童年发育史的自述,甚至已经在知网上翻阅了数十篇论文,了解ADHD的前沿研究成果,而当医生宣布结果时,多数人总会有种多年来的委屈得以释放的感觉,“终于找到了过去30年人生大部分问题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