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日益需要边界感? (qq.com)
从年轻人很少和亲戚互动或基本不走亲戚的“断亲”现象,到面对不合时宜的聊天内容时年轻人选择“已读乱回”,再到老人吐槽年轻人在卧铺下铺挂帘子妨碍人坐的言论引发网友“让座是情分,不让座是本分”的共情……种种现象表明没有边界感的社交方式逐渐被年轻人吐槽甚至是唾弃。
成立于2020年的豆瓣小组“日常注重边界感”目前已吸引超过十二万人加入。在网友们的讨论中,不尊重隐私的伴侣、控制欲拉满的父母、“学人精”的好朋友、喜欢八卦的同事、多管闲事的亲戚、热衷说教的长辈以及爱“查户口”的网友等等都可能成为缺乏“边界感”的代名词。
尽管社交中的边界种类繁多并且弥漫日常生活的各处,但边界感却不是固化的,而是充满灵活性和可变性。个体边界的塑造不仅会受自身性格和旨趣的影响,还会受到关系的亲疏远近、压力环境甚至是文化期望的影响。这也导致边界感需要根据情境、关系和时间来调整。边界感的这种流动性更在提醒人们,在当代社会中,让人舒适的人际交往不仅需要尊重他人的边界,还需要具备灵活调整自己边界的能力。
年轻人如此强调“边界感”,会让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冷漠吗?其实边界感不是冷漠,而是一种适度的冷暖,是对自身的保护和对他人的尊重。边界感越清晰,人际关系越舒服,互相尊重边界,少了很多无谓的试探,会让社交更简单高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