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低迷,基建托底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基建投资与城镇化浪潮交相辉映,以极快的速度扩张。同时,在经济景气度偏低时,基建也是政府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呵护着中国经济大局。
今年宏观经济下行,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突出。年初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凸显,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需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前三季度,外需和基建支撑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四季度,出口受全球经济收缩导致逐步走弱,今年的两大支撑因素只剩基建。基建投资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稳住自身,而且还要承担对冲疫情扰动下消费下行、房地产投资负增长等任务。
1.1. 资金端持续发力增量资金充裕,推动基建高增。今年基建投资增速自2017 年以来首次重回两位数时代,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1.2%。资金层面:“财政+准财政”资金投入明显增加,推动了今年基建投资高增长,体现了政府稳增长意愿和决心。
财政支出前置支撑基建发力。2019年,专项债首次作为项目资本金支持基建投资。此后,专项债一直作为拉动基建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2022年受国内经济形势下滑影响,为加快经济复苏,各地全年专项债发放节奏前置。截至6 月末,用于项目建设的3.45 万亿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而去年同期进度仅为30%左右。即使在2020 年财政前置背景下,上半年发行进度也仅达到60%左右。因此,上半年专项债前置发行,对基建增速形成了支撑。
下半年,为了填补基建资金的缺口,合计超1.1万亿元准财政+专项债限额空间形成投资滚动接续。下半年,政策性金融工具接力专项债 ,成为促进基建投资的重要工具。6月29日,国常会决定运用30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额工具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8月24日,在之前3000 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
实际可用资金加量。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在11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 7399 亿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显示实际使用额度超6000亿元。相较而言,政策性金融工具受约束相对较少, 加上政策性银行及各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落实相关项目的配套融资,实际发挥的杠杆作用要大于同等额度的专项债。
专项债投向基建比例更多。1-10月,有70%左右的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较2021年同期的60%左右大幅提升。2020年以来,专项债投向基建领域主要集中在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农村水利等领域。2022年1-10月,新增专项债中,已明确投向上述三种领域占比分别为33.9%、17.9%、8.1%。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和农村水利工程较去年全年分别增长3.7%、1.6%,交通基础设施同比减少0.9%。
1.2. 项目审批速度快在发改委督促下,各级地方政府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项目储备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至10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3.1%。今年国家发改委加快项目前期储备与审批工作并推动基建项目尽快开工。1至10月份,发改委审批核准固定资产项目97个,总投资 14233 亿元,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水利等行业。
2. 今年基建投资效果显著2.1. 前三季度基建保持高增速前三季度基建投资持续发力。2022 年前三季度广义全口径基建投资额为14.9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0%。分季度来看,一至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0.48%、8.64%、14.56%。基建“逆周期”调节作用突出。
能源(电力热力)、水利、市政设施三方面基建增速快,是基建的主要拉动项目。从基建投资结构变化来看 2022年1至10 月基建三大分项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6.3%、12.6%、18.9%。其中形成支撑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形成拖累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具体来看,1至10月份,能源、水利、市政设施三类基建投资增速分别达到 13.2%、 14.8%、 12.7%,其中市政设施在基建二级行业中占比最大约为 35%至40%左右。交通基建方面,今年相对偏弱,传统“铁公机”增速偏慢。其中1至10月份,铁路、公路和航空基建增速分别为 -1.3%、 3.0%、 0.9%。
铁路投资占比下滑,交通运输投资增速放缓。受“四万亿”基建刺激政策驱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于2008 年起迎来新一轮投资高峰期,2009年我国道路运输及铁路运输投资额增速达近二十年最高点。2015 年起,我国公路及铁路布局日趋完善,交通建设投资增速逐步放缓,铁路投资占比逐年降低。
水利工程投资增速较快。主要是由于传统交通类基建发展相对饱和,政府意愿更加倾向于补短板,而水利基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今年3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加强2022 年水利工程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工作,会议指出,今年再开工一批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项目,包括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灌区建设和改造等工程,加上其他水利项目。截至10月已经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211 亿元,同比增长63.3%,创同期历史新高。1-10 月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2.4 万个,为历史同期最多。
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维持高位。近十年来市政基础设施占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总投资比保持在80%左右,占全口径基建投资总额的比例持续提升。从专项债投向来看,市政设施获得资金也是大幅超过其它领域。
2.2. 基建上下游产业链情况由于与基建相关的上游产业链比较长,且部分很难剥离出与房地产的相关性。在今年地产持续下行的情况,难免导致失真的情况。因此我们选取出几个与基建相关度高的指标来分析及预测基建开工、实物工作量的转化。
建筑央企可以判断基建投资及开工情况。由于基建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很小,尤其在交通运输和公共设施等领域,中字头央企由于企融资能力强和融资成本低,凭借资金优势承接了更多的大型项目。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字头基建央企新签合同增速与宏观层面的基建投资同比没有明显的领先或滞后关系,但方向上有不错的一致性。比如2017年之后,基建投资进入下行周期,中字头建筑央企订单表现也比较差。2020年则共同出现好转。
建筑央企新签合同增速较快。2022 年前三季度建筑央企新签订单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6.1%。Q1、Q2、Q3 新签订单分别为3.3万亿元、4.1万亿元、3.0万亿元,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刺激下,基建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以中国电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能建等为代表的建筑龙头央企,受益显著,订单均实现明显抬升。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高速增长,按照基建投资建设周期来看,明年工作量仍有保障。
沥青数据显示出道路基建发力。石油沥青有70%左右用于道路施工,历史数据来看,沥青的消费、生产开工率与基建投资增速有不错的相关性。道路施工的加快可以显著拉动沥青消费量。从四月份开始沥青消费及开工数据均有明显大幅上升的趋势,三季度沥青表观消费量每月均值处于300万吨左右,表现出道路相关基建工程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