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毛欣玥 于 2023-3-2 10:38 编辑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WjtNJn2ov-quTcqoOrizg
1、现象:在知乎,有一条被3500多人关注,浏览量1600多万次的问题:“华莱士这么多人吃拉稀,为什么不投诉举报,反成为一个梗?”
10块钱3个汉堡的特价日,就可以吃到汉堡,晚上还可以一直抱着妈妈睡觉。短短一百多个字,却达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文学高度,没有技巧,只有感情。评论区直言,“为什么这么平实的文字,看完我想哭”。
2、概述:
案例1:有《我不是堡神》的戏谑与忧伤。
案例2:有小镇青年面向未知世界的心酸与彷徨。
案例3:在小红书,不认得华莱士的爷爷,也凭借着外包装步行两公里买来了一份炸鸡。
从互联网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华莱士文学”, 让人看到了隐藏在华莱士“喷射战士”之下的另一面,那就是生活。
企业历史概述:那时候的肯德基、麦当劳们,一个汉堡要10块钱左右,一杯可乐4-5元,这对于当时平均月薪不过几百元的国人而言,无疑是一场极其奢侈的消费。但这按捺不住国人的好吃心,于是,包括德克士、乡村基等一大批国产洋快餐诞生了,试图与K记、M记夺食。不过,要说真正实现了统领中国洋快餐届的,还要属成立更晚的华莱士。
由于这对兄弟姓华,又想沾下洋快餐的光,便给自家店铺取名“华莱士”。这便是华莱士最初的诞生史。在产品上,华莱士完全模仿肯德基、麦当劳;在价格上,又做到了尽可能的低。可乐1元、鸡腿2元、汉堡3元。 也是从那时起,华氏兄弟真正见识到了大学生的消费力,和低价的超能力。于是,华莱士紧接着在福大、农大等学校周边开设新店,完成了它的初步扩张。那时候,肯德基和麦当劳或许不会想到,一个本土的、带有山寨争议的快餐品牌,居然以迅猛之势扩张,成为了超越二者的中国洋快餐“万店之王”。 华莱士的门店多位于三四五线城市,占领低线城市后,再向一二线城市扩张 截至2022年10月份,华莱士全国门店数量已经达到了20091家,比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三家加起来的门店数量还要多。
2019年,有用户爆料麦当劳外卖,咬开的鸡翅中有鸡毛,并向食药监局举报;2020年315晚会,汉堡王也被曝人为篡改产品标签,将过期产品继续售卖。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只是华莱士“黑”得尤其明显罢了。原因很简单,一是成本低,而是门店多。造就了在舆论场上,华莱士的被动地位。但是,华莱士真的就那么脏吗?或许还要因“店”而异、因人而异。 就像肠胃不太好的笔者,无论肯德基、麦当劳、还是华莱士,吃完第二天几乎都逃不过“喷射“的宿命。也有位网友直言,华莱士圆了她幼时对油炸食品的渴望,从小到大也从未出现过“喷射”状况,而网络上对“喷射战士”的调侃,更是引起了她对于这些调侃者的恨。
3、原因:对于许多乡镇少年而言,华莱士,大概是他们人生中所尝到的第一口洋快餐。
4、洞察:一位位网友的真实生活经历,成为“华莱士文学”最好的润色。当然,生活与文学,向来离不开亲情。吃着华莱士,有人吃着吃着就笑了,也有人吃着吃着就哭了。但无论或哭或笑,这些高于华莱士的互联网文学,又与低于华莱士的生活环环相扣。
|